第四届粤港澳药学前沿科技论坛暨青年学者论坛成功召开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20231124-26日,第四届粤港澳药学前沿科技论坛暨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广东省干细胞与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本次论坛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新药创新研发+战略合作的主题,为药学、医学等领域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互动平台,拓宽了参会者的药学视野,增进了彼此的友谊,对药学学科的发展和学术思维的碰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推动了药学前沿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所的16位特邀专家,齐聚中山大学分享最新的学术成果。大会由来自药学院(深圳)的谢智勇、陈红波等14名老师共同主持,线上线下共200余位师生出席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杨德胜书记依次介绍本次大会特邀嘉宾,并向出席会议的嘉宾、领导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邓文斌院长为大会致辞,他表示药学院(深圳)坚持与各方互鉴互赏、成绩共享的协同合作发展理念,共同促进新药研发快速稳步发展。

    

杨德胜书记介绍嘉宾

邓文斌院长致辞

 

 

学术分享

在陈红波副院长等14位老师的主持下,16位特邀嘉宾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分享。

北京大学的陆剑教授分享蛋白质翻译调控的组学研究的报告,从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蛋白质翻译调控的演化机制和规律,详细讲述了uORF(上游开放阅读框)的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以果蝇作为研究模式生物,揭示了uORF介导的翻译调控在生物体的发育调控、胁迫应答和生物钟调节中的重要功能。

北京大学陆剑教授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朱棣教授靶向BCL9/B-catenin的药理学机制研究和新药发现进行分享,讲述了以具有一定成药性的苯基哌啶骨架为先导,通过分子对接,确定化合物与蛋白结合模式,并通过三轮先导物结构优化,最终发现活性化合物的故事。

复旦大学朱棣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的杜金志研究员围绕纳米药物调控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改善肿瘤免疫治疗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分享了利用可降解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同时递送抗CD47抗体(aCD47)和阿霉素(DOX),以实现癌症化学-免疫治疗。

华南理工大学杜金志研究员

云南大学罗晓东教授围绕傣药基础与新药研究案例分享了相关研究工作,对云南傣族的民间药物灯台叶如何进行临床研究、哪些方面进行数据收集和样本分析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云南大学罗晓东教授

深圳大学药学院院长程永现教授带我们认识了中医治则法治解码中药成分的生物学意义,阐明了中药药效物质的新模式,围绕慢性疾病运用衷中参西方法解释了中药药效物质的新体系。

深圳大学程永现教授

 

 

广西大学医学院的罗素兰教授芋螺肽海洋创新药物研发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享,介绍了芋螺肽,特别是芋螺毒素及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研究工作,芋螺毒素有望开启止痛药的大变革,成为代替吗啡的新型无成瘾性镇痛药。

广西大学罗素兰教授

深圳湾实验室转化医学中心的沈卫军教授就新药研发作题为“Bench to Bedside. a New Paradigm for Drug Discovery in the Academic Institutions”报告,介绍了高通量助力新药研发,转化医学中心的化合物库定位首创新药的研发,90%以上为多样性库,具有化学空间的多样性和良好的成药性。

深圳湾实验室沈卫军教授

 

参会人员认真听报告和做记录

 

 

广州医科大学的余细勇教授围绕心肺祖细胞重编程及其治疗作用的探索性研究进行了分享,围绕心肺祖细胞重编程及其治疗作用展开探索性研究,介绍了心肌损伤修复与再生的表观细胞重编程的创新技术。

广州医科大学余细勇教授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陈有海教授作了题为

“Myeloid immune checkpoint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报告,生动地介绍了什么是c-Rel,提出了髓系抑制性细胞分化的双“C”假说,揭示免疫应答的调节、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免疫检查点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陈有海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的万谦教授针对糖类的药物合成展开叙述,以糖类药物的高效和精准制备为起点,讲述了关键位置的合成难点,最后克服困难开发出了一系列糖类的大量制备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万谦教授

深圳市中医院的郭绍举主任讲述了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病,揭示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介绍了如何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胃病。

深圳市中医院郭绍举主任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杨劲松教授围绕糖类天然物质的化学合成展开报告,系统地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高效糖基给体的构建以及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糖苷的合成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

四川大学杨劲松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的杨亮教授带大家领略了群体感应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研发,展示了对抗超级细菌攻克难题的研究历程。

南方科技大学杨亮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许小丁主任向大家展示了抗肿瘤核酸纳米药物研究,阐述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众多基因异常表达密切相关,核酸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当前医药研究的前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许小丁主任

 

 

厦门大学的何沙沙教授分享了智能高分子用于肿瘤免疫诊疗的相关研究进展,针对免疫应答率低及严重免疫相关副反应等临床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分子探针和有机半导体高分子材料的独特的光学性能、分子构型及组装行为,开展了一系列肿瘤免疫评估及治疗相关模块化工作。

厦门大学何沙沙教授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谢黎炜主任介绍了肠道菌群代谢物在骨骼肌衰老的作用机制和干预。他指出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年龄伴随性改变,粪菌移植能显著改变骨骼肌功能,为肠道菌群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和治疗应用指明了方向。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黎炜主任

大会内容引起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提问,专家们也进行了悉心回答。

 

问答交流环节

闭幕总结

特邀嘉宾全部汇报结束后,谢智勇副院长对此次会议内容进行总结和感谢致词。他指出本次学术会议报告内容包含人体到微生物领域,学科跨度大,学术交流效果明显,他强调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药学平台对药学学科的重要性,希望药学院(深圳)搭建的粤港澳药学科技前沿论坛能为药学相关领域专家带来更多的交流和收获。

谢智勇副院长会议总结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