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2025年生物医药“产·学·研”前沿论坛圆满落幕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2025年9月27日至28日,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生物医药“产·学·研”前沿论坛于中山大学西教讲学厅顺利召开。本次论坛设有行业专家论坛、研究生生学术论坛两大板块,以“聚焦前沿,共促转化”为核心,搭建一个融汇产业前瞻、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立体化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及全国多所高校的数百名师生参与,反响热烈。
高瞻远瞩,开启新篇
9月27日,“2025生物医药‘产·学·研’前沿论坛”隆重开幕。开幕式上,药学院(深圳)院长邓文斌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指出,在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院将致力于提升三项核心能力: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打造开放式产业对接架构、构建前沿性人才培养纽带。他特别强调,学院未来的战略发展将聚焦于“人工智能药学”与“转化药学”两大前沿方向,并勉励在场青年学者要“沉下心研读经典,善用跨学科工具”,做好长远的学业与职业规划。

随后,学院党委书记朱利斌、副书记赵斐共同为行业导师代表颁发聘书,标志着我院将进一步深化学院与产业的链接,培养贴近行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篇章一:行业专家论坛——智汇八方,洞见未来
大咖云集,思想碰撞
在紧接其后的主题报告环节,六位来自学界与业界的顶尖专家轮番上阵,贡献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本次论坛分别由药学院(深圳)副院长谢智勇教授、陈红波教授,院长助理陈建伟研究员、吴玫颖教授主持。
人才与产业视角:广州宏韧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姜宏梁博士以《浅谈药学人才的工业界就业及职业发展机会》为题,精准剖析了产业界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变化,指出跨学科能力、扎实的科研背景与清晰的职业规划是迈向成功的关键。

技术赋能研发:科辉智药(深圳)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牛德强博士在《AI+HI助力FIC创新药研发》的报告中,生动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药物靶点发现与候选化合物筛选,并深刻阐述了“AI(人工智能)”与“HI(人类智能)”互补融合在实现“First-in-Class”药物突破中的核心价值。

微观世界的宏观潜力: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石一鸣研究员带来了《微观生态在攻克复杂疾病中的发现》的分享,将大家的视野引向肠道微生物群等微观生态系统,详细阐释了其在免疫调控、慢性病治疗和新药开发中的巨大潜力,为转化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产业实践分享:卫光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郭采平结合临床案例,介绍了血液制品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血浆、免疫球蛋白等制品在急救医学中的作用,并分享了卫光生物在血液制品研发与生产方面的实践经验。

深圳无微华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滔介绍了纳米与微颗粒技术在体外诊断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指出,该技术在灵敏度提升、检测效率和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优势,并展示了企业在相关产品研发上的探索与成果;

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甘建辉则系统分析了当前疫苗技术的前沿进展,包括新型佐剂、mRNA疫苗和多价疫苗的应用,并结合产业背景,展望了疫苗研发在公共卫生和临床实践中的未来方向。

观点交锋,凝聚共识
在互动讨论环节,参会企业代表姜宏梁总经理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在管线选择、技术平台应用、商业化路径等方面的经验。他指出,企业在研发方向上既要具备前瞻性和独特性,又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高校在源头创新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在临床和产业转化中经验丰富。双方应加强合作,发挥互补作用,共同推动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有专家提出,不同研发模式各具价值:有的企业坚持深耕细分领域,持续积累;也有企业选择紧跟热点,通过快速反应和资源整合取得突破。这些多样化的路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讨论中,针对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牛德强博士也建议建立更加高效的验证平台,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共享数据与资源,以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成果落地。
在这一环节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学生表示,这一环节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了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也为未来的学业与职业规划提供了启发。



篇章二:研究生学术论坛——青春“药”言,薪火相传
9月28日,“与药相约”研究生学术论坛接棒举行,将舞台完全交给了未来的科研生力军。

新秀登场,尽显才华
论坛在陈红波副院长的精彩致辞中拉开帷幕。来自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七位优秀研究生依次登台,展示了他们在药学前沿领域的探索成果。本次论坛的专家评委分别是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院长助理陈建伟研究员、刘娟副教授、覃静副教授、唐光辉副教授以及李浩副教授。
来自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的刘乐颖同学的学术汇报题目为狄氏副拟杆菌外膜囊泡携带十五烷酸修复肠道屏障缓解炎症性肠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吕国雯同学的学术汇报题目为富含鞘氨醇(d17:0)的金氏副拟杆菌外膜囊泡通过调控线粒体动力学与巨噬细胞代谢改善肥胖及肥胖伴发的银屑病。

来自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的黄启立同学的学术汇报题目为基于“与”逻辑门的超分子治疗平台用于对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许珅瑞同学的学术汇报题目为高选择性共组装肽纳米纤维的设计及其在仔猪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来自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的徐亚宁同学的学术汇报题目为索拉非尼与肠道菌群互作致肠毒性的机制研究。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杨金能同学的学术汇报题目为嗜酸乳杆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稳态增强溶瘤病毒疗法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

来自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的林金城同学的学术汇报题目为可编程DNA纳米平台通过多价适配体诱导EphA2寡聚化并抑制癌症转移。

交流互动,激荡思维
论坛特别设置了墙报交流与茶歇环节,与会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围绕展示墙报进行自由讨论,思维碰撞,灵感迸发。论坛期间穿插的幸运观众抽奖活动,更为现场增添了欢声笑语。本环节分别由陈建伟研究员、覃静副教授等评委老师抽取幸运观众,现场气氛温馨活跃。

荣耀时刻,砥砺前行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与评委的严格评审,论坛最终评选出各项奖项。黄启立同学凭借其创新的研究设计和出色的现场汇报斩获一等奖;杨金能、林金城同学获二等奖;许珅瑞、徐亚宁、刘乐颖、吕国雯同学获三等奖。林金城同学还因其出色的墙报展示荣获 “最佳人气墙报”奖。陈红波副院长在总结点评中高度赞扬了同学们展现出的科研素养与创新精神,并殷切期望大家能为中国药学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药学院(深圳)2025年研究生暑期学校的重要一环,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上海科技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广东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河南医药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等26位优秀研究生齐聚一堂。与会同学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受益匪浅。


结语:跨界融合,共谱新章
行业专家论坛以前瞻的产业视野和深刻的行业洞察,指明了方向;学生论坛则以蓬勃的学术朝气和扎实的科研功底,展示了未来。这一“一资一新”、“一产一学”的完美衔接,充分体现了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在推动教育、科研与产业无缝融合上的战略布局与坚定决心。
正如朱利斌书记在总结中所言,本次系列论坛充分汇聚了产学研各界的智慧,展现了跨界融合的巨大价值。学院将继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持续打造高水平的学术与交流平台,推动源头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培养一流药学人才,为区域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大智慧”与“深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