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 Today (IF 16.582)综述文章:提高肿瘤穿透性的纳米药物
纳米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提高化疗药物的临床疗效,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依然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肿瘤微环境的特异性,如供血不足、肿瘤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密度高、间质液压力增高等,导致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穿透效率较低。到目前为止,已经报道了一些例如调节肿瘤微环境和优化纳米颗粒的策略,以提高纳米药物的肿瘤穿透率,但这些传统策略仍有待改进。近年来,随着肿瘤穿透肽介导的细胞外转运等特异策略的出现,多功能可转化纳米颗粒成为具有良好肿瘤穿透能力的新一代纳米药物。纳米药物在医学领域当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克服纳米药物递送的局限性也成为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陈学思院士/研究员和丁建勋副研究员团队,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的高理钱副教授团队和新加坡科技局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的Su Seong Lee博士在Nano Today(IF 16.582, 中科院1区,Top journal)上合作发表了题为“Engineered nano medicines with enhanced tumor penetration”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目前纳米医学的最新发展和局限性,以及提高纳米颗粒肿瘤递送的先进策略,并对提高纳米药物肿瘤穿透性的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纳米药物肿瘤穿透性上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分析了纳米药物穿透性效率低的具体原因;然后介绍了一些克服纳米颗粒肿瘤转运局限性传统策略,包括:通过物理和生理手段调控肿瘤微环境和优化纳米颗粒尺寸、形状和表面特性等物理性能,并对传统策略的局限性进行探讨;最后介绍了能够提高纳米药物肿瘤穿透性的先进策略,包括通过增强纳米颗粒的细胞外转运克服药物肿瘤穿透的障碍,设计可变形的纳米颗粒能够根据不同需求调整自身性能以达到药物传递的最大效率。
这篇文章中,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丁建勋副研究员、陈进进博士和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的高理钱副教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陈学思院士/研究员和新加坡科技局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所的Su Seong Lee博士是通讯作者。此外,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的肖奇才博士也参与了这项工作。此项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联合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重大研发计划和深圳市科创委自由探索等基金的资助。
如想阅读原文,请点击下列网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74801321930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