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师德人物报道—程芳,坚定立德树人信念,陪伴学生成长成才
程芳
出生日期:1978年10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因为对转化医学感兴趣,前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深造。学习利用高通量筛选新技术进行了肿瘤发病机制研究,并在CELL和CELL子刊等高影响力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2012年博士毕业后,获得芬兰科学院博士后独立研究基金等共400多万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开展了独立研究,并成功拿到芬兰奥博大学助理教授的教职,2017年通过百人计划引进,来到中山大学任教。
2020年9月22日,药学院(深圳)召开全院大会,选树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经讨论决定,学院推荐程芳老师为学院第一位师德师风先进典型。这项荣誉的获得,不仅仅是对程芳老师在教学、科研上工作成绩的奖励,更是对她崇高的师德情操的肯定。
在全院会议上,谢智勇副院长用九个字“有情怀、有温度、有厚度”高度评价了程芳老师有关事迹。程芳老师为学院优秀班主任之一,所在班级学生成绩优秀,深受学生喜爱和得到学生充分肯定;培养的研究生质量突出,获得2020年“广东省优秀学生(研究生阶段)”表彰;疫情期间,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类比赛,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字医疗竞赛国际十强;科研出色,获批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
一、注重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程芳老师热爱祖国,热爱教学,在教师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融入思政教学元素,践行“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
程老师入职新建的药学院(深圳)三年来,主动开设药物发展史、干细胞与新药创制等专业通识课和全校公选课,为此自编出版中英文教材,通过运用现象性和批判性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方法论,激发学生对药学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这些教学改革深受学生好评,网上评教中其主讲课程在院系名列前茅。
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优秀创新药物研究人才培养目标。
1.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批判的思维方式,程芳副教授在药物发展史这门本科低年级课程中,教学采用了探究式的通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她设计探究式批判教学,将所有的问题都用分三步走的思考切入角度,即分析本质、看见格局、掌握探究思路。第一步是分析本质。所有问题,都需要透过概念,理解概念背后的本质。例如“高血脂”的本质是什么?第二步是看见格局。跳出局部,看到整体格局。例如“高血脂”处于心血管疾病的什么位置?第三步是按逻辑探究。需要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例如“如何思考身体怎样调节胆固醇水平的”?为了将探究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她通过讨论故事的办法,从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她选取药物发展历程中有趣和真实的故事。其次,她在故事之上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提炼相关的有趣的知识点;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体验专家探究问题的思路,体验思考和创造力的源泉就是好奇心,这些有助于让学生养成科学方法论。最后,打通从知识到能力的桥梁,真正去解决问题和自主创造。她提供了目前新药研发过程的一些难题,引导学生知识迁移,真正去解决问题和自主创造。
2.让学生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微项目。在科研项目立项上,她给予学生很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己调研和选提,提出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接受复杂性问题的挑战。她通过指导项目,进行高质量的引导,共同思考科学问题的由来,开展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打通逻辑证据链。学生们也很努力,自己提项目,自己克难攻坚,几个优秀项目获得推荐国家级和校级项目。
3.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她于2020年3月疫情阶段,指导了本科生参加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针对特异性皮炎开展的一个全球大学生数字医疗创新大赛,需要做一个参赛APP,以全英文PPT演讲的形式参赛。在程芳老师指导下,团队闯入了全球十强,还得到了法国赛诺菲总部导师的进一步指导。
二、科研大胆开拓创新,组建团队共建平台
程芳老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药企诺和诺德新药种子基金等十多个基金项目和学校大量的教学工作,并兼任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她对每一项工作都做到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她在科研工作中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先后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领域项目、深圳市自由探索项目、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和新兴、交叉学科资助计划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近年来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因子论文,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并注重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
1.组建团队,开展交叉研究。基于共同开展药物靶点发现和转化研究的科研兴趣,她和陈红波副教授共同组建了精准化医疗和再生医学研究团队。经过3年的发展,他们围绕大规模全基因组遗传文库来筛选肿瘤治疗靶点,深入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并且积极开展组织修复再生研究和免疫治疗机制研究。他们团队包含了2名副教授,1名博士后,4名博士研究生和15名硕士研究生。该团队的专业背景涵盖了肿瘤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肿瘤生物治疗、生物医用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方法学等,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该团队学术氛围浓厚,近年来基于组织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对于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的迁延不愈,他们选择性地针对皮肤中存在的过度的炎症来进行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PD-L1外泌体来增强PD-1/PD-L1免疫抑制途径,实现了损伤皮肤的更好修复,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IF 14.976)。此外,该团队还聚焦于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领域,他们在皮肤移植模型和心脏移植模型的脾脏中发现PD-1/PD-L1和CTLA-4/CD80的失调,创新性地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设计了具有PD-L1/CTLA-4双靶点的细胞外泌体样纳米囊泡,该纳米囊泡具有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作用,在器官移植模型中有明显的抑制免疫排斥的效果,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ACS Nano(IF 14.588)。
2.共建平台,进行前沿探索。程芳和陈红波老师的精准化医疗和再生医学研究团队,从0开始,短短两年中已经建立了三个研究平台。1)建立了国际上较为先进和完善的高通量CRISPER遗传文库筛选平台。平台购置了带机械手的液体工作站和高通量高内涵显微镜表型分析系统,已经建立了国际上较为先进和完善的高通量CRISPER遗传文库筛选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他们团队已经进行了多次高通量的遗传筛选,揭示了肿瘤等疾病发病机理,鉴定了治疗靶点。他们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首次利用携带靶向2320个细胞激酶基因的CRISPR慢病毒文库进行了高通量筛选,鉴定了一个候选靶点BCAT2,证实了BCAT2作为肝癌个性化治疗新靶标的潜在临床价值。2)建立了高通量高内涵肿瘤靶向药物筛选平台。他们结合遗传文库平台筛选到的细胞治疗靶点,再基于病人肿瘤来源类器官进行高通量高内涵肿瘤靶向药物筛选。通过这个平台,今年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申请到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3)建立了皮肤修复和组织再生研究平台。该平台可以筛选更好的药物分子、干细胞和三维支架材料。利用这个平台,结合外泌体技术,他们发现了PD-L1外泌体在皮肤修复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他们首次利用PD-L1囊泡联合雷帕霉素,能有效降低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问题,成功构建PD-L1/CTLA-4双靶点双特异纳米囊泡免疫抑制剂,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免疫抑制剂开发的新思路和新靶点,同时申请了发明专利,希望进一步开展转化研究。
程芳老师感慨说:“虽然遗憾回国太晚错过年华,但是希望不负年华。”
程芳老师团队合影(左一前排为程芳老师)
聂林,18024583361,nielin5@mail.sysu.edu.cn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格致园3号楼1107办公室,邮编: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