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深圳)组织2020级全体新生观看音画诗剧《中山情》 yxyadmin 2020-10-21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音画诗剧《中山情》是学校重点打造的文化育人品牌项目“红色三部曲”之一,刻画了伟人孙中山先生为民族复兴和国家昌盛而思索、战斗不息的一生。为帮助2020级全体新生了解孙中山先生跌宕起伏的革命人生和他创立的中山大学,认知文化传承血脉,增强爱国荣校情感,学院组织2020级本科新生、研究生新生分别于10月11日晚上、10月12日下午在治平堂111室观看音画诗剧《中山情》。

image-20240221173411-1

 

观后感摘录

诗剧落幕,余音绕梁,观毕《中山情》,我心潮澎湃。在这个晚上,以《中山情》为桥梁,连接过去和现在,见证了中山先生的传奇故事。

翠亨村中,少年中山立下宏图大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凝聚了一位少年心中的理想世界,也在未来指引着无数中国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时间推移,沧海桑田,目睹烽火乱世,中山先生忧国忧民,他高声疾呼:“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声音铿锵有力,振聋发聩。于是,他举起了革命的大旗,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时间接着来到了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国立广东大学,亲笔写下了“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十字校训。十字虽短,却字字珠玑,饱含了先生对广大学子的殷切勉励。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山先生的广阔胸襟、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青年要有大志,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谆谆教诲,永志勿忘。“中山精神”的指引下,青年学子站得更高,眼界更广,走得更远,最终成为国家栋梁,在不同的领域为人民、为国家燃烧自己,发光发热。

剧目结束,我的思考却没有停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句“青年要有大志,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尽管是几十年前的指导,可放在当下仍有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大多只想追求名与利,甚至乐于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我们逐渐被物欲蒙蔽双眼的时候,这句话就会如同一阵清风,吹散我们面前的迷雾。青年,理应有更高的眼界,更高的追求!这种为国为民的担当,应当刻在每个中大人的基因里;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应当流淌在每个中大人的血液中。当然,中山精神绝不仅限于对名利的淡泊,它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无论是在小小山村少年的远大志向,抑或是在民族危难关头时的挺身而出,中山先生的故事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掘更深刻的内涵。对于这些高尚的品质,我们要做的不只是铭记,更要学习和继承。毕竟,若是没有先生和众多英雄在百年以前的奋斗与奉献,也没有我们如今这样安静和平的美好生活。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校歌的优美旋律仍在耳边回响。作为中大学子,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机会与条件,努力提高个人的素养与能力,将“德才兼备 领袖气质 家国情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人生道路上挥洒青春、不负韶华,成长为真正的栋梁之材!

——20级本科1班 陈乐豫

 

回顾先辈的革命历程,艰苦贯穿始终,革命者的坚毅亦贯穿始终。“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行者们扛下了肩上的大任,心怀伟大的家国情怀,为危难中的民族奔走呼号。在最黑暗最漫长的寒冬,他们心中的火把未曾熄灭,反而愈燃愈亮,愈照愈远。而这种敢担当、不动摇的品质,也是我们日后学习生活中所需的。不忘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教导,将其落到实处,并贯穿在中大人的人生中。

中山先生的谆谆教导穿过百年,响在我们的耳边。爱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由心发出的、需要付诸实践的。我不禁思考:我们读书为了什么?除了为基本的温饱外,更该有为人们、为社会贡献的觉悟。遥想孙中山先生“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近看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有一股澎湃激荡在我的心中。和平年代的爱国或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但我们仍可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力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坚守自己的岗位、自己的信念,为他人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身为新一代的青年,身为中山大学的学生,我们应自我锻炼,牢记“德才兼备 领袖气质 家国情怀”的校长寄语,做一个优秀的中大人!

——20级本科1班 邓忻淇

 

《中山情》以音画诗剧的形式刻画了伟人孙中山先生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思索、战斗不息的一生,展现了新时期中大人对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观看《中山情》后,我的内心感触颇多。

一是对孙中山先生的付出感到崇敬与感恩。试问一下,在那个昏庸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若没有孙中山先生毅然决然地开展辛亥革命运动,若没有他的改革,如今的中国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孙中山先生从小便展现出远大卓识,“先生,到底什么是天下为公?”在而后的岁月,他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而在后人的眼中,他便是“天下为公”的代名词。

二是对自我、未来的规划有了清晰的认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一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一直激励着中大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青年要有大志,要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劝勉犹在耳畔,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能因追求名利而选择做大官,而是要有奉献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学生,为了自己的未来埋头苦读固然正确,但当你把学习的事业看成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学习”的事业,明白将来无论如何,也要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你此刻的行动便会多了情怀与使命,你也会更加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20世纪初的中国被孙中山所震撼和改变,而21世纪的人民也将永远铭记中山先生的情怀和理想。《中山情》已经落幕,但中山情怀永久不衰。“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孙中山先生曾在演讲中对青年寄予厚望,愿我们能谨遵先生教导,实现人生理想。

——20级本科2班 张宇宙

 

孙中山,一个让中国人难忘的名字。是他,清楚地认识到了国人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国家危难之时,他挺身而出,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和先进的思想,推动了一个民族的改革..... 观看《中山情》后,我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在战火纷飞,国难当头的年代,天下为公又是什么?孙中山先生在读书时,便向他的夫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那时,他的心中便埋下了“天下为公”这颗种子;在那时,他便喊出了“我的少年中国梦”。再后来的日子里,他一直在为这个理想而努力奋斗着。从“医人生涯”,到“医国事业”,孙中山先生内心革命的火焰愈加熊熊燃烧。“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他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为迷惘的国人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富有情感的歌声,使我们沉浸于孙中山先生创造出的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前进,向前进,跟着必胜的信仰。前进 ,向前进。实现复兴的伟大梦想。迎着梦想的方向,凝聚决心和力量,集合在复兴伟大的旗帜下。”在《光荣与梦想》的这首歌中,我们热血沸腾,气氛达到了高潮。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中大人,我们将孙中山先生的寄语铭记在心。中山情,永难忘;中山志,世坚守。白云山高,珠江水长。中山情将像这珠江水绵绵不绝,同时,我也相信,中山大学将会牢牢捉住时代的机遇,担当起历史的重任,传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基因,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级本科2班 叶岚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吾校矗立/蔚为国光。”看完《中山情》,我看到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看到中国从一个贫弱小国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大国的艰难历程。

“什么是天下为公?”伴随少年孙中山的一声追问,“国家富强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外敌不敢来犯”的宏伟志向在中山先生的心里生根发芽。在他深邃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当他发现寄希望于清政府,通过改良可以改变中国的破败不能救国时,当他终于看清楚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时,他没有同其他人一样失去希望。他眼里重新闪过那一丝亮光——改革来救中国。发起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联合中国共产党发起北伐战争,即使身体虚弱,却总想来国立广东大学——这所孙中山亲手创建的大学,为学生讲解革命的道路,讲讲三民主义,讲讲中国境况。

几十年的风雨过去,现在的中国可谓是强大的雄狮,无数仁人志士的筚路蓝缕换来破晓的清晨,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我们每一代中大人也将铭记他为中华崛起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怀揣着对他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传伟大复兴而努力,直到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中山情》落幕,但我们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奋斗艰辛可志高于山,复兴路漫但并不遥远。革命必将成功,同志一起努力!

——20级本科3班 殷甜甜

 

震撼于《中山情》,我从一台剧中忆先生之风骨,深思“敢为天下先”的真正含义。先驱,应是受得了苦难,冷眼看乱世,热血为兴邦,需德才兼备,需无念私利。正如您所说的那样:“要立志做大事,勿立志做大官。”在“大事”与“大官”之间抉择,从来不易。我们站在今天的节点,需继承“做先驱”“成大事”的胆识和魄力,在盛世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

细细想来,在先生身上,更为闪耀的是那份从未磨灭的赤子之情,信仰之名。人若没有信仰,便如浮萍无根,偏安一隅,终经不得狂风骤雨;凡胎肉体,信仰为胄,方可无所不往。而在这个新时代,风云际会,我们更应保持爱国热情,牢记初心,以始为终,才不会迷失于光怪陆离。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勇毅前行;对革命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每一次对英雄的缅怀,都是对精神的洗礼。作为中大的学子,在沉淀与创新并进的中国,应将逸仙风骨永铭心中,做“德才兼备 领袖气质 家国情怀”的中大人,为祖国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

——20级本科3班 霍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山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舍小家,为大家。这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是其思想核心。从檀香山创办“兴中会”,到“三民主义”的提出;从成立“中国同盟会”,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了终身,最终还是留下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作为一名生长在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也有自己未完成的使命,我们应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理想相结合,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相结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孙中山先生将其作为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以此激励中大学子。博学是指要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并且强调要独立思考,做到学、问、思、辨于一体。这要求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惧权威、学会思辨,这样才能在一方领域作出或多或少的成就。最后是笃行,光有想法的空想主义是万万不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为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

“学生要立志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一名药学研究生,应将自己的专业与人民的幸福联系起来,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给百姓创造更好的医药条件,不辜负父母的养育、学校的栽培和祖国的期望。以一颗博爱之心做科研;以一颗感恩之心做学术。

——20级学硕班 谢芫

 

在观看《中山情》这部音画诗剧之前,我们班去参访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所以内心产生了更大的触动。这漫漫革命道路,放到如今,我们后人参观一遍都已觉得精疲力竭,前人们开拓时该是多么困难与艰辛!

去年暑假夏令营期间,我有幸来过一次中山大学,匆匆一周的旅途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矗立在青色草地上的伟岸雕像。孙中山先生名号“逸仙”,这一生却未曾如仙人一样洒脱世外。从小小翠亨村走出来的孙中山先生,幼读儒书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刻进脑海,而后学医博爱居仁,却在“列强入室,议欲瓜分,亡国灭种,命在旦夕,四万万同胞遭劫于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于天上”的苦难之际,开拓出了通往共和的道路,就像黎明的一道曙光照进灰蒙蒙的大地上。

在革命这一坎坷的道路上,孙中山先生先后策划了许许多多次起义,一次运动失败再发起新一轮的运动,创立同盟会,发表三民主义,将日薄西山的封建帝制彻底消灭,让共和之星冉冉升起。他讲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口号,竭尽毕生的力量,解救生民于倒悬之困境,营救民族向着复生行进。

如今我生后辈端坐在中山大学的教室里,图书馆里,实验室里,革命可能已不再需要我们,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继承这种锲而不舍的刚毅,博学明辨的柔情,慎思笃行的高贵品质,我们依然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光热,为民族文化复兴而努力,为国家富强添一砖一瓦。

——20级专硕班 孔晓寒

 

今日看过《中山情》音画剧,深深地为中山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所折服。在黑暗动荡的年代里,中山先生奋力追寻拯救国家民族前途的真理,无畏无惧,敢当国家之先,穷毕业之心血,誓要中华崛起,若是中山先生如今亲睹当代之昌茂,当能欣慰。

当时中华命运不明,前途迷茫,面对敌国外患和内部腐朽,中山先生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觉改良不可行,于是中山先生发起丰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北伐战争前夕,中山先生亲手写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成为了中山大学传承至今的校训,这既是求学之人当有之作风,更是中山先生一生之写照,同样是天下仁人志士的人生至理。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奠基人,是中国国父,如今中国的强大离不开先生毕生的付出。

中华民族是有着强大意志的,是不可战胜的。无论经历怎样的苦厄,总有肩负民族大义的英雄挺身而出,将民族前途扛在肩上,引领国人共同奋进。中国是强大的国家,是不可击败的,无论身处何种险境,国人都会团结一致,共排危难。中山先生之伟大绝不会是空前绝后的,我相信中华民股的英雄会层出不穷,英雄精神会传承不息,在伟大的民族文化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中山情,既是对中山大学的母校情,也是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更是一种家国情。它历经风雨,传承至今,期间由无数革命先锋、民族英雄传承延续,早已成为中华文化里铸进血肉的精神,不可泯灭,永不褪色。它将随中国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将成为一首动人的歌谣传唱不息!

——20级博士班 彭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