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深圳)成功举办中山大学相山讲坛系列讲座第15讲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主讲介绍

马大为院士,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 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等职务,研究方向为化学生物学导向的有机合成与药物化学,目前已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发展的铜催化的偶联反应被国际药企广泛用于生物活性小分子的创制以及5个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发展的抗肿瘤药物曲贝替定的高效合成路线也进入工业化生产,发现的两个激酶抑制剂分别作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肺癌的候选药物,在欧洲和中国进入了一期临床实验研究。最近获得的奖励包括ACS Cope Scholar Award (2018) , 未来科学大奖之“物质科学奖”(2018)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 (2019)等。

 

 

讲座回顾

1011日下午,我们有幸邀请了马大为院士作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相山讲坛”第15位主讲人,为师生们带来了铜催化偶联、C-H键官能团化在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三方面的分享。讲座在西教讲学厅举行,由药学院(深圳)邓文斌院长主持。

邓文斌院长主持讲座

 

在老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马大为院士深入浅出地为师生们介绍了铜催化的亲核试剂与含卤芳环的芳基化反应的背景、挑战和研究进展,包括C-NC-SC-O等化学键的精准构筑和功能分子的有效合成。围绕铜催化偶联反应这一挑战性问题,马大为院士通过具体的例子以及与国际先进工作的对比,生动鲜明地讲述了其方法的独特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马院士以RIP-1抑制剂为例,讨论了大基团对C-H键官能团化的影响;以钩吻素类生物碱(钩吻俗称断肠草)为例,分析了天然的合成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最后,马院士还介绍了反应放大化、药物的工业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经验和精彩内容,扩宽了师生的视野。

马大为院士主讲讲座

 

互动交流

讲座结束后,药学院(深圳)邓文斌院长和杨德胜书记为马大为院士赠送讲座纪念牌并合影留念。问答环节中,马院士与广大师生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流,以幽默的语言为大家解疑答惑并深入探讨了学习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至此,本次讲座缓缓落下帷幕。

邓文斌院长和杨德胜书记为马大为院士赠送讲座纪念牌

 

现场提问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