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子参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三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
2019年12月07日,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办的第三届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隆重开幕。论坛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药学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本次论坛邀请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等在内的十所高校学生进行汇报与壁报展示。我校受邀与会,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陈锦填带领本科生鲍晓岩、邓依敏、李奇凡参加了本次论坛。
参会学生代表
当天早晨,与会学生来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枫林校区参加论坛。首先进行是壁报展示环节。我院鲍晓岩与邓依敏同学带来了以“聚多巴胺修饰的pH/光双响应中空介孔二氧化锰用于肿瘤靶向联合治疗”为题的壁报展示。本课题新颖的设计以及生动的介绍吸引了在场的诸多师生,他们就壁报中感兴趣内容提出疑问,两位展示的同学一一作出了解答。
鲍晓岩和邓依敏同学参与壁报展示
上午9:30,主题报告正式开始。首先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致辞,论坛正式开始。随后进入汇报环节,来自十所高校不同专业的代表参与了汇报。他们展示了在实践创新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汇报中的课题所覆盖面广,有科学研究、影像技术、临床实用发明等,涉及医学学科各个领域和方向。我院李奇凡同学进行了以“肠道微生物培养组学技术与发现”为题的论坛汇报,系统介绍了微生物领域培养组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成果以及后续的展望。
李奇凡同学进行汇报展示
汇报结束后,专家们就参会学生整体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肯定了参加论坛的医学本科生良好的科研氛围、踏实的工作作风及所开展项目的新颖性,同时也进一步给出了建议。本科生在学有余力时,要多经历科研的培养,努力成为有灵魂的创新型科研人才;所参与的项目都应以推广到社会和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为目的,并多结合前沿领域;此外,评委老师也希望各位同学在展示的国际化水平能达到更高的要求。
论坛最近进入了现场颁奖环节。我院学子在本次论坛中表现优异,鲍晓岩和邓依敏同学获得优秀壁报奖,李奇凡获得汇报展示的优秀风采奖。
我院学子取得优秀壁报奖及优秀风采奖
颁奖典礼过后,本次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圆满结束。论坛为各所医学院校交流搭建了平台,在高校医/药学院积极探索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学们充分了解到各个学校本科生实验的成果和经验,拓宽了思路,通过和不同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进行总结与反思。希望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上,我院学子能够继续发扬自己的长处,同时借鉴其他高校本科生的成功经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学生感想:
鲍晓岩:这次参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新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让我收获颇丰。在展示墙报回答提问的过程中,各位老师从材料合成、细胞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等不同的角度提出的问题,让我对实验的设计有了不同的认识,更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如何深入地展开实验。同时,在聆听来自十所高校的汇报过程中,关于精神影像技术链和HBV试纸等已经有应用到实处的研究我对我们的专业有了新的看法,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研究方面,更应该努力将我们的研究内容应用到临床中去,落实到实处,真正的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邓依敏:在这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办的医学生论坛中,欣赏了不同学校制作的风格各异的墙报作品,聆听了十个各有所长的汇报,我们受益匪浅。虽然之前也有参加过我们学院举办的学术交流论坛,但这次的论坛融合了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到了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做些什么,药学专业的学生又在做什么,极大地促进了不同专业领域的交流与学习。并且我第一次感受到我们大学生所做的科研活动与创新创业的距离并不十分遥远,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更多地关注到科研成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比如全球首个基于影像学指标用于精神疾病诊断的数字化医生和乙肝诊断试纸都已经或者准备投入产业化阶段,真正的实现了更好地为患者和社会服务。
李奇凡:很荣幸能参加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有这样一场宝贵的经历,我获益匪浅。参加本次论坛,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大的突破,开阔了视野,见识到了其它学校医学、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做的项目,他们所参与的课题大多都极具新颖性,除了自己平时能接触到的研究方面之外,还有意料之外的影像学和临床诊断方面的研究。同时,我也了解了他们的想法、思路,面对试验中遇到的困难要勇于尝试,并科学地作出选择。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汇报中针对MRSA研究,他们期望得到一种抗多种毒素的抗体,在治疗时与抗生素联用,以提高治愈率,同时减少治疗时需要联用的抗体药物。虽然针对的毒素较所有产生的毒素还是少的,但如果在这方面的有突破,就会有更多抗多种毒素的抗体,感染MRSA患者的存活率也将大大提高。此次经历让我感觉到科研和生活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年龄并不是自己毫无建树的理由,科研应该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就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的动力源泉。当然不仅仅要科研,更要将自己的成果转向于临床、推广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作者:李奇凡,鲍晓岩,邓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