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我与校区共成长”系列专访之三——邓文斌院长:瞄准一流,锐意改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我与校区共成长”论坛系列专访】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校区学院院长、师生代表系列专访,以此加强相互学习借鉴、宣传交流。专访以各学院院长、师生根据各自工作、学习安排,接受访谈的时间排序。

瞄准一流,锐意改革,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 药学院(深圳)邓文斌院长访谈

作为在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学习、工作近二十年的知名药理学家,您如何看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及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一理念?
        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教育根本问题,表明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的第一位要求。祖国期待更多满怀爱国热情的海外科学家,为中国的科研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海外科学家学有所成后,到底是回国,还是继续留在海外,这个答案或许不能一概而论。但学有所成的海外科学家选择回国,必将对国内外的年轻人产生示范和激励作用,必将引发“蝴蝶效应”。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我理解就科学本身而言是极其纯粹的,无关国家而客观存在的。但科学家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政治、民族等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属于全人类,但只要这个世界一天仍以国家划分,那么国家间的竞争就会存在一天。国家间的竞争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渴望世界大同,但我们要尊重历史规律,通过现实的路径到达。我们通过点亮祖国的科技树,来促进人类的科技林在竞争中迅速成长,尤其是各国的成果尚不能够充分共享之时,为祖国点亮,也是为世界点亮。因此,我和众多的海外归国的学者一样,迫切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更加期待中国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为自己的祖国建设更强大的科研团队——团队由在中国的人才组建(BY CHINA)、为中国的发展服务(FOR CHINA)、成为中国社会的组成部分(OF CHINA)。

image-20240222183620-1

 邓文斌院长在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上介绍学院发展规划

        当然,当前我国的科研体制机制,在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吸引与引进方面,仍不乏改善与优化的空间。现在我国科技人员的物质条件方面已经不错了,但是在科学软环境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资源配置上,锦上添花太多、雪中送炭太少。有能力的青年学者为申请项目占用较多时间,而在学术管理层面机会较少,导致了浮躁而缺乏潜心研究的精神。要让年轻人参与学科规划和项目、人才、奖项评审等学术管理活动,不仅充分会发挥年轻人的长处,而且也能提高规划、评审质量,对整个学界都有利。许多发达国家都会让有能力的年轻学者及早就进入学术委员会、参与基金评审等,与更资深、更有名望的学者地位相对比较平等,甚至经常是跟诺奖得主平起平坐。
        国家、学校一直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政策不会变。我们应该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出正确的声音,以正面的观点,说出我们的信心和对我们国家未来的憧憬。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工作者有祖国,祖国的成功,是科学工作者成功的依托。

image-20240222183620-2

学校秋季工作会议提出院系办校的管理模式,这对学院来说意味着什么,会采取那些措施响应这一改革举措? 
        目前,学校进入追求卓越、迈进一流的新时期,把握新定位、新格局、新观念是认识中大新时期内涵发展的三个重要维度。“院系办校”是学校新时期的新目标、新路径,必将促进学校事业的新发展。“院系办校”的基本前提是明确院校两级管理的权、责、利清单:学校明确办学主体责任、工作任务和目标,按学科特点实行分类考核,对试点与非试点院系进行分类评价;学院自主分配资源,并接受学校的监督、管理。
        对此,学院将着重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制定好学院规划,在积极落实学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深入分析院系在建设“双一流”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的资源,积极作为,主动发展;二是要明确权利与责任,在运转中应主动担负相关职责,并享受一定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院办学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院发展动力;三是调动、提升全院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促进教师、教辅、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协调发展,有力保障院系办校顺利进行。
能否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这两年创办学院的过程中,感触深刻的事情? 
        我分享一下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狠下功夫的事吧。我理解的 “不忘初心”对大学而言,就是做好人才培养。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大学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创新的能力,包括好奇心、学习激情、思维方式、想象力、思辩力、坚持力等等。科学原创思维往往靠的是触类旁通,是逻辑加上顿悟,所以,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知识储备都应该是四面体,正如科学家和工程师除了科学和工程方面的技能,还需要人文和艺术的支撑。我们过去的教育制度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不可能做出颠覆性的创新,而现在的综合性大学就有希望培养出具有广阔视野的人才。立足于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整体战略部署,我们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为本和特色办学,着力探索培养拔尖人才的新模式。
         首先,我们立足技术创新教育优势,以技术创新为先,采用创新项目为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全球创新型科技顶尖人才。以创新性项目驱动为主线,搭建科技创新项目平台,着眼全球挑战性问题,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创新、创业管理与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将通过课程学习、专题讨论、企业参观等方式参与到项目当中。
        其次,我们要把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从硕博阶段前移至本科阶段,甚至高中阶段。这样,既有助于把国际化办学优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也有利于吸引更优秀的学生选择中大。同时,优秀的本科生可通过推荐免试的形式,优先获得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机会,在“社会—学校”多元协同、不同学科门类大交叉的平台上培养创意、创新、创业的能力。
        第三, 我们制定了一套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访学计划,为优秀学生提供深造通道,让他们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近距离接触,拓展国际视野,在跨学科前沿研究和国际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同时,面向革命性技术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创新型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培育未来的产业科学家与药学领域的全球领袖。
        第四,我们建立创新的模式与开放式的教育,主动“打破校园围墙”,扩展和汇聚社会资源,完善科教结合、学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为拔尖人才培养提供经费、资源支持和条件保障。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
        第五,把本科生吸收到科研团队,把以科研带动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从来就不矛盾,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人才培养的一个过程。要重视研究性教学,突出科学研究对于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素质。一个人的广泛的知识储备会为未来的创新创造储备能量,所以,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和科学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与深圳市祥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

近两年,学校提出了“三个面向”和“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的发展目标,请您谈一下对学院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对校区的学生的期望。 
        根据学校发展进入新时期所明确的新定位、新格局、新理念,以及深圳市创新发展再升级的大背景,我院将厘清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走自己的路,以生物医药为主导,致力于生物学驱使的创新药物研究,建立“交叉、融合、个性、精准、智能”的生物医药新模式,着实推行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以新药发现为重要考核标准,促使基础与临床跨学科式的结合,并与生物医药产业快速整合,在学科和平台建设、团队引进、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真正做出特色,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产品研发、转化应用、人才培养、高新企业孵化的新型现代药学院。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遵循“原创导向、交叉融合、开放合作”的原则,强调原创价值导向,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孕育多元化的创新思想,营造竞争合作、攻坚克难、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包容多元的原创氛围;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聚集多学科优势团队,开展深入系统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拓展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家,特别是优秀青年学者前来工作,鼓励他们以“欣赏、互鉴、共享”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彼此,以开创性的思维和敢为人先的勇气冲击国际科学前沿;建立完备的科研支撑条件和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给予优秀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相对稳定和高强度的支持,实行延续支持与退出相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


与中山大学附属七院商洽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精英选择了深圳,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科技强国梦。今天,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走进中大深圳校区,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我作为一名中大老师,心中充满骄傲和期待。通过教学和科研工作接触,我认为很多聪明的年轻人做事情不能成功,原因有二:一是不能下笨功夫;二是没有找准最重要的事情去做。所以,他们内心缺少全力以赴的动力。和平的时代,同样需要刚性的风骨。可以说,学院、校区目前地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真心希望全体师生抓住学院今后两年左右的“时间窗”,作为学院发展的黄金期、机遇期、关键期,借力于中大新建院系加快发展的新优势,在求学从教的道路上保持敬畏、好奇、专注、严谨、探索、实干,全力以赴地下笨功夫去努力,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梦想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精神的造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