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totherapy Research丨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在Phytotherapy Research上发表综述论文
肥胖是一个严峻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超过9.88亿人。然而,目前用于肥胖治疗的药物仍然相对不足,一些减肥药物还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急需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长期从事肥胖发生机制及减肥药物研究, 主要研究发现如下:(1)揭示了甜味剂导致代谢异常的机制(Cell Metabolism 2016, Cell Metabolism 2017);(2)揭示不同食物改变甜味敏感性的神经分子机机制(Cell Reports 2020, JGG 2023, JGG 2023);(3)鉴定出新的能量代谢调控基因(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Cell 2020);(4)发现二甲双胍和米拉贝隆联用可协同预防和治疗肥胖(MedComm 2023, Patent NO.202111326688.9)。王巧平教授团队一直希望能从天然化合物中找出具有良好减肥作用的单分子药物或者复方药物。
天然化合物由于具有潜在的抗肥胖效果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过去的三十年中,约有50种天然化合物已在动物和临床试验中评估其预防和/或治疗肥胖的效果。然而,由于实验设计的差异(如动物模型、剂量、治疗时间和给药方法等),天然化合物的减肥效果在不同报道中存在巨大差异。同时,它们减肥效果的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减肥效果是基于起始体重进行计算,而在另一些研究中是基于对照组的体重,这导致难以比较和评估天然化合物的减肥效果。此外,一些天然化合物分别在预防模型或治疗模型中考察了抗肥胖的作用,而大部分天然化合物仅在一种动物模型中具有作用。因此,这些天然化合物确切的减肥作用很难辨别,它们是否能够开发为减肥药仍不确定。
近日,王巧平教授团队在Wiley出版社发行的Phytotherapy Research(影响因子为7.2)上发表了题为“Natural compounds as obesity pharmacotherapies”的综述论文[1],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过去30年间约50种天然化合物在不同动物模型中的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效果,并对这些化合物抗肥胖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为基于天然化合物开发减肥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在该综述中,作者按照天然化合物结构进行分类,如酚类、黄酮、生物碱、甾体、醌类、皂苷、萜类等,根据实验设计将动物模型分为预防模型和治疗模型,并按照同样的计算方式来统计和总结了天然化合物对实验动物体重的影响(图 2)。研究发现,34种天然化合物具有预防肥胖发生的潜力,有望开发成膳食补充剂用于体重管理;19种天然化合物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治疗肥胖的潜力,有望成为减肥治疗的候选药物。然而,这些天然化合物在防治肥胖的作用仍需要在更多动物模型(例如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进一步验证。此外,该研究还总结了天然化合物抗肥胖的作用机制(图3)。
研究还发现,与灌胃或通过饲料补充的给药方式相比,天然化合物通过腹腔注射往往具有更好的减肥效果,这主要是由于腹腔注射后天然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更高。因此,改善天然化合物低生物利用度的问题能够增强其减肥效果。而针对特定组织来开发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例如脂肪组织,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作者还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考虑使用包括蛋白质组学、遗传学和代谢组学在内的多种方法来确定有前景的天然化合物的作用靶点。同时,作者还指出大多数研究都是对一种天然化合物进行研究,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天然化合物(每种化合物均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抗肥胖作用)组合在一起是否会在肥胖防治中产生协同作用将会是值得推广的研究方式。作者还指出需要加强天然化合物的安全性研究。目前重要天然化合物的体内安全性数据不足,尽管许多天然化合物存在于可食用或药用的水果或植物中,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但仍需要严格评估其在动物和在人类中的安全性。
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博士后赵薪苑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为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王计秋教授、悉尼大学的G. Gregory Neely教授和澳大利亚Garvan医学研究所的石雁川研究员。本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基金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Zhao, X.-Y., Wang, J.-Q., Neely, G. G., Shi, Y.-C., & Wang, Q.-P. Natural compounds as obesity pharmacotherapies. Phytotherapy Research (2023). https://doi.org/10.1002/ptr.8083